您的位置: 首页 常识

其真不知马也全文(韩愈《马说》杂文解析)

更新时间:2024-07-09 17:00:12

原文:
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


韩愈(768年-824年12月25日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省孟州市)人,自称“郡望昌黎”,世称“韩昌黎”、“昌黎先生”。唐代中期官员,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。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后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有“百代文宗”“文章巨公”之称。著有《韩昌黎》集。

《马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,属论说文体, 文学体裁 论说文 论说文是直接说明事理、阐发见解、宣示主张的文章。

创作背景:


《马说》写于贞元十一年(795年)至十六年(800年)之间。当时韩愈初登仕途,不得重用,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,表达自己的志向,见解和主张,都是三番五次推诿,待命一月有余,仍然得不到重用,由于几次登门拜访无果,便辞去了官职。尽管如此,韩愈仍然声明自己“有忧天下之心”,不会遁迹山林。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、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,终未被采纳。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,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,政治黑暗,才能之士不受重视,郁郁不得志。

韩愈写这篇文章,是不得志,愤懑不平的情况下,以物喻人,因为在当时统治阶级当权下,不能太直接讽刺他们,太直接他的文章也不会给发表,所以他这个马说,在当时也就叫有议论陈述事实的杂文,要说明的问题是啊当时统治者的黑暗,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,都是利欲熏心,趋炎附势之人,几次被贬,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被重视,后来干脆辞去了官职。

对于朝廷来说,就是骑驴找驴,骑马找马的笑话,因为没有遇到慧眼识珠的伯乐,再有本事没有人提拔重用,也只能无所事事,有报国之心也无济于事,他不甘心自己的命运,所以才写了这篇文章。

传说天上管理马的官员叫伯乐,在春秋时期,有一个叫孙阳的人,善识马匹,对于研究马非常出色,是不是千里马,还是劣马,他都能识别出来,后来人们忘记了他的名字,其实也不是忘记了他的名字,还是叫伯乐更响亮,干脆叫他伯乐,后受楚王之托,到处买马,他说千里马少有。从此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就从这里传开了。

你看这篇文章,说的是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,说明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,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活,要物尽其才,量才使用,三国曹操不是有《唯才是举》三次颁布命令,像那个徐庶进曹营,一言不发,关羽心在曹营心在汉,都是曹操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他们,因为有人才才能够治理国家,才能打天下,才能稳做天下,三国时代曹操就懂得这个道理,不愧被称为,文学家,政治家,军事家,虽然被称为奸雄,但在那个时代有一定历史局限性,他的雄才大略还是让人赞叹的。

他的这篇文章之所以流传到今天,是因为他在当时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,自己他的文学地位来奠定基础的,我们说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,他的思想无疑在当时是进步的,痛斥统治阶级的黑暗,切中时弊,为推动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,符合了广大人民的利益。所以他的著作能够流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