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常识

清明的来历简介(清明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)

更新时间:2024-07-09 22:30:18

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,也是传统节日。

清明的名称来自于节气名称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三月节……物至此时,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

《岁时百问》中说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

就是说,每年到这个时候,万物生长,清洁而明净。所以这个节气叫“清明”。

二十四节气中又是传统节日的,除了清明,还有冬至。

古代冬至被认为是一年阳气初发的起始日,曾经是一年的开始。有特殊的意义,所以是节日。

而清明节的节日习俗源自于古代的寒食节,最终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,与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

传说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,但很多学者认为,是源自于上古的“禁火”、“改火”习俗。

汉代时,北方禁火一个月,天气寒冷无法取暖,也没有热食。

曹操下《明罚令》,取消禁火习俗。

晋恢复了这个习俗,禁火时期缩短为三天。由于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天,三天时间也把清明包含进来。

为了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,隋唐统一后提倡过寒食节。

寒食开始禁火,清明改用新火。

唐代正式把寒食、清明定为全国性的假日,连在一起放假。

皇帝会在清明这一天会把新火赐给宠臣。得到新火的大臣以此为荣。

唐代之前,扫墓是在寒食节,而不是清明节,寒食节祭祖属于官方活动。

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是“野祭”。唐朝重视儒家治国的战略,以孝行天下,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,下诏允许民间于寒食节上墓拜扫。

为了官员回乡扫墓,唐代把寒食清明一起的放假时间从四天延长到七天,实际上是延长清明节的假期。

由于寒食清明连在一起过节,禁火、改火也有明确的关联性,寒食、清明从唐朝开始融合。

白居易《寒食野望吟》诗云:

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

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垒垒春草绿。

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死生别离处。

冥冥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。

已经把清明寒食连在一起用,体现了这种融合,已经不区分寒食、清明的扫墓行为。

由于上巳节“三月三”与清明节时间上接近,上巳节祭祀宴饮、曲水流觞、郊外游春等活动也开始融入清明节。

宋代的寒食、清明也放假七天。

寒食、清明节时期已经有拜扫展墓、禁烟、祭祖、寒食、插柳、踏青、蹴鞠、植树、秋千、赏花、斗鸡、馈宴、咏诗等习俗活动。不仅是个重要的祭祖节日,也是一年中重要的娱乐性节日。

随着生产力发展,禁火、改火的意义越来越小,禁火的习俗在元、清两度被取消。冷食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,现在还有些地区,依然保持寒食节这一天晚上吃冷食的习俗。

元明延续了寒食、清明假期。

从宋朝开始寒食、清明节经常被混用,指代同一个假期。

宋朝《清明病中》诗云:

寒食晴阳少,江南此候同。

侵晨泼火雨,薄暮驾潮风。

目力书签上,生涯药裹中。

可怜佳节物,似不系衰翁。

标题说清明,诗中用寒食而不用清明,清明和寒食可以直接替换使用。

明朝宋登春《清明》诗云:

寒食东风草色新,

累累高冢卧麒麟。

可怜泉下千年骨,

曾作提壶拜扫人。

也是标题是清明,诗中用寒食指清明。

清初汤若望制定《时宪历》,冬至后百五日的寒食节会可能和清明节日期上重合,于是把寒食节固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。

清代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载:“清明即寒食,又曰禁烟节,古人最重之,今人不为节,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。”

在这个时候,寒食节已经完全融入了清明节。

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为国定假日,也称民族扫墓节。

寒食节不再是假期,影响力越来越弱。清明节完全融合了寒食节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延续民国规定,依然是清明节扫墓放假,现代人很少知道寒食节了。

由于生活习惯、娱乐方式的变化,清明节除扫墓、踏青之外的传统习俗,也已经衰落。

清明祭祖作为炎黄子孙纪念祖先的传统习俗,一直传承下来。

每年清明之际,海内外中华儿女以各种形式祭奠人文初祖黄帝,体现了中华名族共同的传统价值观、精神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