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常识

稽首什么意思啊(古代知识知多少!)

更新时间:2024-12-04 08:00:19

平时我们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,经常看到古代人们行跪拜礼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?

   在汉代以前,还没有正式的凳椅。人们在进食、议事、看书时,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、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,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席子。人们就坐在席子上,故被称作“席地而坐”。

因此,古代所谓“坐”的姿势,和我们现代人的“坐”完全不一样。坐时要两膝着地,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,脚掌向后向外。古人的“坐”,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。他们在接待宾客过程中,每当“坐”着向客人致谢时,为了表示尊敬,往往伸直上半身,也就是“引身而起”,使坐变成了跪,然后俯身向下。就这样,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。

其中关于跪拜也分为多种

长跪:双膝跪地,上体伸直,离开小腿,叫“长跪”。行这种礼时以示庄重。

再拜:两手在胸前合抱,头向前俯,额触双手,叫“拜”,也叫“拜手”;拜两次叫“再拜”。行这种礼是再进一步表示敬意的意思。

顿首:拜时头手触地,触后即起。由于头触地面的时间很短暂,所以叫“顿首”。这种礼同现在的鞠躬礼近似,属于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交的一般礼节。

稽首:顿首时,头在地上停留一段时间,叫“稽首”。“稽”就是留的意思。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毕恭毕敬的隆重大礼。

空首:所谓“空”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。行礼时拜跪在地上,先以两手拱至地,然后行头至手。

  汉代以后,渐渐有了高座,凳椅先后问世,人们不再“席地而坐”。凳椅的出现也使人们生活中的“跪坐”起了很大的变化。但跪拜礼仍然存在。此时的跪拜礼变成了等级差别的一种标志,被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。如臣子拜皇帝,小官拜大官,奴才拜主子等。有时还要行三叩九拜之礼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,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,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