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,流传着许多俗语,通俗易懂,有的还带有奇幻色彩,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对生活的感悟,让我们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。然而,由于这些俗语言简意赅,通过古人口口相传下来,有些俗语不可避免地会被后人曲解了。
比如:俗语“七不出、八不归,逢九出门空手回”是啥意思?好多人以为七、八、九是七日、八日、九日,错了!其实这句俗语说的就是出门、回家要遵从的几个忌讳,因为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的农村,大家都会遵从一些生活中的忌讳。
一、七不出
正解
这里的“七”是指每日生活的必须品——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。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如果要出远门,那么就必须要安排好家人每天生活要用的东西,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这七样东西不安排好,那么你不在家的这些日子里家人吃什么?饿死吗?
古代,女人的任务就是在家赡养、孝顺父母和养育孩子,而男人则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、家里的顶梁柱,所以男人就要外出赚钱养家。但在离家之前,要给家里安排好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,确保家里人在自己离开的这段时间里衣食无忧。
误解
1.古人认为“7”和“妻”是谐音,如果逢七出门,寓意就是“妻离”,让人是极其不舒服。古人认为是女主内男主外,所以在古人称自己的妻子为“内人”。而“内人”就应在家里相夫教子,不宜外出抛头露面,故也有“妻”不出门的意思。
2.据说,一个人在死后的第7天,是会回家来看最后一眼,做最后的分别,在民间的叫法是“头七”。如果这个时候亲人选择离开,首先,可能会错过先人回来,见我们的最后一面;其次,这个时候出门,可能会在路上冲撞阴邪,不吉利。

二、八不归
正解
这里的“八”是人生八德——“忠义孝礼、信悌廉耻”:孝敬父母,祭拜祖先;友爱兄弟,和睦姐妹;忠于职守,报国效民;以信立身,以诚待人;知书守礼,温和谦让;乐善好义,济困扶危;勤俭节约,廉洁朴素;知耻为勇,行己有耻。
这里的“归”是指回家的意思,“八不归”是说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,都要行得正、坐得端,无愧于心。如果他做了违反“人生八德”的事情,先不说是衣锦还乡、光宗耀祖,还会让自己的祖宗蒙羞,这样的人又有什么颜面回家面对家人呢?
误解
1.古代的道路不够平整、宽阔,而又没有交通工具,穷人基本靠走,富人靠轿夫和马车。所以如果有人要出外游玩,没有七八个月是回不来;甚至有些学子去外游学,一游就是八年都是很正常。所以这的“八不归”,是泛指长时间不会回家。
2.迷信,“八”与“发”谐音,古人认为有八的日子是发财日,不应回家。《后汉书·郭躬传》:其乡人陈伯敬在出行时,一旦占卜结果为凶,便立即下马止步;回来时如果犯了禁忌,更是不敢造次,便会在乡亭中投宿,到了次日才肯回家。

三、逢九出门空手回
正解
古代媳妇回娘家有三、六、九的习俗,就是说妻子回娘家是要逢三、六、九的日子,丈夫带上妻子回娘家后,妻子通常会在父母家多住几天,和父母说说今年和丈夫生活中的一些事情,父母也想听听女儿在婆家过得好不好等等一些家常事。
通常,丈夫送妻子到娘家后会一个人先回家,因为女婿要回到自己的家里忙事情。娘家给的礼物一般都是给女儿带回来,这样做才可能会让婆家更加关心女儿。自然而然,丈夫回家的时候就是空着手的,所以就有“逢九出门空手回”一说。
误解
1.古代,凡人的虚岁年龄是九的年份就被称为“逢九”年,“逢九年”分为明九年和暗九年。“明九年”是指虚岁出现带九的年份:即9岁、19岁、29岁、39岁等;“暗九年”是指虚岁出现九的倍数的年份:即9岁、18岁、27年、36岁等。
古人认为“九”是数字中最大的数字,也是至阳的数字,比如皇上“九五之尊”和道教“九九归一”,这些数字普通人是无法承受的。后来被延伸为“逢九”的年龄,出门容易遭遇更多的灾祸,更加的倒霉,轻者闹病破财,重者险象环生。
2.传说,每年的除夕日和阴历七月初一是阎王对生死簿的检查日期,在这个日子里会对虚岁年龄逢九的人进行随机点名,点到谁就谁死。所以,有的人年纪轻轻就会便莫名其妙的就去世了,或者突遭不测命丧黄泉,都是因为被阎王点名了。
四、小小总结
“七不出、八不归,逢九出门空手回”,好多人把这句俗语理解错了!是的,对于这一句俗语许多人认为上面的误解才是正解,毕竟古代的信息不发达,大家以讹传讹,很多东西是根据传来的又加上自己的理解,结果其中的意思错得离谱。
所以我们对于俗语的理解,要根据当时的条件去分析其意思,而不要依字面去理解,否则就会远离最初的意思!正因时间不同、条件不同,许多俗语已不适用我们这个时代,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选择性的学习,不要一味的照搬照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