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——《清明》唐·杜牧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
清明节也是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,那么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?其中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传说故事?
介子推与寒食节的故事
清明节是由三个节日融合而来的,其中一个就是寒食节。
相传在春秋时期,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因宫廷内乱而被迫流亡国外。在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,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,伴随在重耳左右。他们一行人在流亡过程中历经艰辛,风餐露宿,饥寒交迫。
某一日,重耳因疾病和饥饿而奄奄一息,生命垂危。在这危急关头,介子推毅然决然地割下自己腿上的肉,熬成汤喂给重耳喝。
后来,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成功复位,成为晋国国君,史称晋文公。他登基后,对那些曾与他共患难的臣子大加封赏,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。介子推并没有因此而怨恨,他选择了隐居绵山,与母亲一起过着清贫但宁静的生活。
晋文公得知此事后,深感愧疚,亲自前往绵山寻找介子推。然而,介子推已经躲入深山之中,不愿相见。为了逼介子推出山,晋文公竟然下令放火烧山,只留下一条道路。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身影。
当火势熄灭后,人们发现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下死去。柳树上面有个洞,介子推在洞里留下了血书,大概意思是:我割肉救你是我的忠心,希望你能做一个明君。
晋文公悲痛欲绝,为了纪念介子推,他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,吃寒食,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。
此后每年的清明节,人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纪念介子推,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。所以寒食节有了祭祖扫墓、缅怀先人的风俗,这也是清明节重要的习俗活动之一。
吕洞宾踏青寻灵草
清明节还有个习俗:踏青。这是古代上巳节的风俗,源于巫术活动,即祓除畔浴,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,称为“祓禊”,以驱除邪气。
相传,关于踏青,还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。
吕洞宾是唐代的一位著名道士,他修炼得道,精通法术,常常游历名山大川,寻找仙草灵药。在一个清明节的早晨,阳光明媚,万物复苏,吕洞宾决定独自前往山林中踏青,同时寻找一种传说中的灵草。
他身着道袍,手持拂尘,漫步在山林间,欣赏着青山绿水,呼吸着清新的空气,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。忽然,他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,循声望去,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坐在一棵大树下,正吹奏着一支竹笛。
吕洞宾走上前去,向老人施礼问好。老人微笑着回应,并邀请他一同坐下休息。两人攀谈起来,谈话间,吕洞宾提到自己正在寻找一种灵草,老人听后,眼中闪过一丝神秘的光芒。
他告诉吕洞宾,这种灵草生长在山林的深处,只有有缘人才能找到。老人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山峰,说:
“你只需翻过那座山峰,就能看到一棵古老的大树,灵草就生长在那棵大树的根部。”
吕洞宾听后,心中一阵激动,他向老人道谢后,便迫不及待地向那座山峰走去。他攀山越岭,历经艰辛,终于来到了那棵大树前。果然,在树根部,他看到了那株传说中的灵草。
回到道观后,他用这株灵草炼制了一种神奇的丹药,服用后修为大增,成为了一代道家名士。
从此,人们便在清明节这一天踏青,希望寻找到灵草,也希望能够得到好运气。
敬畏生命与自然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清明节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清明标志着春天的深入,白昼渐长,春雨催发,阳气回升。
清明节正值春季,是万物复苏、生机勃勃的时节;也是农作物播种、生长的关键时期,所以清明与春季农事活动也有着密切的关联。
清明节前后的气温适中,降雨充沛,是农作物播种、生长的关键时期。人们会根据节气的变化,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,如耕地、播种、施肥、除草等。
此外,清明节还与一些与农事相关的传统习俗紧密相连。例如,人们会在清明节期间祭祀土地神,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作物的丰收。这种祭祀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和敬畏,也反映了农耕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。
祭祖扫墓、缅怀先人是清明;踏青游玩,享受春天乐趣是清明;敬畏自然,耕地播种是清明。清明节兼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,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