恭亲王奕沂是晚清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至戊戌变法之前,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位顶顶重要的人物,他是这段时期(其中1884至1894年罢官)清廷的实际当家人,他是洋务运动的领袖,也是同光中兴的最大功臣,他的人品、眼光、能力、格局都堪称是皇族第一人!
可是,在有关晚清的历史资料中,对恭王的笔墨是不够的,通常的说法是,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,实行垂帘听政,统治晚清达四十多年之久,而洋务运动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筹办的。实际上,恭亲王的作用才是最主要的,在历史资料中他是被低估了的。
恭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,咸丰皇帝的弟弟,他在道光皇帝的所有皇子中能力是最强的,因此受到咸丰皇帝的嫉妒与冷落,咸丰在位期间,他被闲置六年,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。
这一年咸丰率慈安慈禧两宫皇后及肃顺等大臣逃往承德,命恭亲王及文祥、宝鋆等留守北京抚局,与英法谈判。恭王在英法与咸丰之间周旋,其间肃顺及其党羽企图将咸丰帝与两宫及恭王隔离,破坏谈判,恭王与两宫配合,挫败肃顺的阻挠,与英法签订了《北京条约》。这时,咸丰帝在承德驾崩,并留下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辅佐同治皇帝的遗诏。两宫皇后与恭王合谋,在恭王的布局下,发动了辛酉政变,诛杀了肃顺等八大臣,两宫太后实行垂帘听政,恭王被封议政王,主持朝政,从此开启了两宫皇太后与恭王共同治国的权力体系。1872年同治帝亲政,两宫拆帘归政,1875年同治帝染病悴死,只有四岁的光绪帝登基,两宫恢复垂帘听政。1884年,慈禧(慈安已于1881年去世,死因蹊跷)以中法战争失利为由革去恭亲王及所有军机大臣职务,史称甲申易枢。1887年光绪帝亲政,慈禧归政。1894年中日爆发黄海海战,北洋水师惨败,光绪帝亲自请恭王出山,恭王再掌中枢,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恭王去世。
恭王在位期间,他是大清的实际当家人。这不仅因为辛酉政变他立了大功,还因为他的才华和威望。虽然上有两宫皇太后,但东太后慈安性格柔弱为人宽厚,朝廷大事基本托付恭王,西太后慈禧权欲极强,但她毕竟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,不可能越过恭王行事,加之恭王处事得当一呼百应,因此,朝廷事务都是由他拿主意,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。虽然有几个老古董比如大学士倭仁、徐桐、翁同龢反对洋务,与恭王作对,但毕竟观念太落后,比如,倭仁反对教习英语,理由竞是“孔孟之徒岂可效鸟兽之语乎?”,如此迂腐,也只能唱唱反调而已。
恭王的治国理念就是学习西方,大办洋务,这一点与日本明治天皇是相似的,只是没有明治天皇那么彻底,明治天皇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,他在政体上也效仿西方,实行君主立宪和内阁责任制,这一点恭王做不到,也没有认识到。八国联军之后慈禧不得不改革,袁世凯也作了君主立宪的尝试,未获成功。
为了兴办洋务,恭王结交了不少洋人朋友,也敢于启用洋人。比如,海关总税务司大臣是英国人赫德,此人是恭王一生的朋友,为大清的海关税收和外交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,官至一品,1911年在伦敦去世后,大清追封他为太子太保。还有,办理中外事务大臣是美国人蒲安臣。在洋人看来,大清只有恭王是个明白人,他们都愿意与恭王打交道。
为了教习英语,翻译西洋各国的报纸,恭王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下开设同文馆,培训了一大批外交人才。1872年至1875年,又选拨四批共120名幼童留美,这批人后来都成为了栋梁之材。
他支持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、张之洞大办洋务,先后成立了安庆军械所、电报局、上海轮船招商局、福建马尾船厂、福建船政学堂、汉洋铁厂等一批实业项目。当时的电报线只能驾到天津,天津到北京还得靠驿站,理由是怕惊扰列祖列宗的陵寝,可见保守势力之顽固。为了建立北洋、南洋水师,购买军舰,恭王将自家的古董变卖捐银五万两。
为了求得一个和平的环境,他1874年摆平了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针对台湾、琉球的挑衅,1876年摆平了英印当局针对云南边境的挑衅,避免了战争。
在对内平判方面,他大胆启用汉人,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务,如此倚重一个汉人,这是没有先例的。除了湘军之外,又建立了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,1864年,曾国藩下令湘军、淮军、楚军同时进攻,一举攻陷天京(南京),彻底剿灭了存在达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,江南平定。接着又围剿稔军,于1870年,将西稔彻底剿灭。紧接着左宗棠又平定了陕甘回乱,收复了新疆(1865年浩罕汗国军阀阿古柏入侵新疆并建立政权,1875年左宗棠率大将刘锦棠入疆,先北后南,于1877年收复新疆除伊犁以外的全境),1881年通过谈判从俄国手中收复伊犁,1884年,新疆设省,刘锦棠担任第一任巡抚。
从1861年到1884年,清朝在经历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屈辱之后,在两宫皇太后和恭王的共同治理下,剿灭太平天国、围剿稔军、平定陕甘回乱、收复新疆、包括1885的收复台湾、兴办洋务、建立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,这个时期清朝渐渐恢复元气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,史称同光中兴。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不是慈禧,不是曾李左,而是恭亲王!正如慈禧本人所说,没有恭亲王,就没有大清的今天。
长期的执政,慈禧与恭王也积累了很多矛盾,特别是在同治死后立嗣的问题上,以及同治皇后的悴死,后来东太后又突然死亡,还有贵州教案的处理,他们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和分歧,有恭王在,慈禧是无法独断专行的,因此,慈禧以中法战争战败为由,革去了恭亲王及文祥、宝鋆等所有军机大臣的职务,这就是甲申易枢。
自1884年甲申易枢开始,恭王闲赋了九年。这些年北洋水师经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,而日本则发展迅猛,特别是海军建设突飞猛进,几年下来,无论是舰艇数量还是机动性还是官兵素质都已经超过北洋水师。为了争夺朝鲜的宗主权,中日终于在1894年爆发黄海海战,北洋水师惨败!恭王再次出山主政,直到1898年去世。
紧接着发生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1900年的庚子事变,如果有恭王在,局势不会坏到慈禧再次发动政变,光绪皇帝被囚,慈禧愚蠢到相信义和团的刀枪不入,向八国同时宣战,导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的地步。
恭亲王奕沂,他是晚清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,他卓越的眼光与个人能力为晚清创造了同光中兴的气象,但他无法像日本明治天皇那样,全方位领导晚清的变革,腐朽的皇权体制是他动摇不了的,在这种体制下图国家富强,终归是一种空想,所谓的同光中兴也不过是一种回光返照,清朝的灭亡已经在所难免,任何个人都无法挽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