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纪70年代,琼瑶巨星电影公司拍摄了一部电影《月朦胧鸟朦胧》。其同名主题曲歌词如下:
月朦胧,鸟朦胧,萤火照夜空。
山朦胧,鸟朦胧,秋虫在呢哝。
花朦胧,夜朦胧,晚风叩帘栊。
灯朦胧,人朦胧,但愿同入梦。
根据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7版,“朦胧”一词有两个意思:①月光不明。②不清楚;模糊:暮色~│烟雾~。片名及歌词,既刻画了“月光不明亮”,也点明了“山、花、夜、灯、鸟、人都模糊不清”的环境,还烘托了片中刘灵珊和韦鹏飞、裴欣桐和邵卓生四人之间暧昧模糊的爱恋关系。
除了“朦胧”,汉语还有“曚昽”一词。《类篇》《五音集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《康熙字典》等的解释都是“日未明”,《辞海》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的解释也都是“日光不明”。可见,该义可以跟“朦胧”的“月光不明”义形成互补。但《汉语大词典》则将“曚昽”释为“模糊不明貌”,该义项所指显然更为宽泛。我们搜索了古代文献,发现“曚昽”一词,从唐代开始使用较多,主要表示“日光不明”:
(1)薄日曚昽秋,怨气阴云结。(〔唐〕李咸用《陇头行》)
(2)落日曚昽江北山,断烟仿佛新亭路。(〔宋〕刘克庄《金陵作》)
(3)晓日曚昽渐起云,山色惨澹(惨淡)不全真。(〔元〕丘处机《上清宫十首》)
(4)曚昽日未中,惨澹(惨淡)昏雨布。(〔明〕康海《西严村》)
一直到清代,“日光不明”都是主流用法:
(5)其地极北,曚昽景极多,故不觉昼短。(〔清〕李光地《榕村语录续集》卷十七)
(6)太阳初升,开始曚昽,逐渐鲜明,金光照耀。(〔清〕张晋《张晋集》卷四)
(7)倍长精神谈夜夜,日高晌午正曚昽。(〔清〕扈斯哈里氏《绣余小草》)
清代文献里,偶有表示“模糊不明”:
(8)休向今人谈世事,曚昽谁辨雾中花。(〔清〕郭嵩焘《郭嵩焘日记》)
民国文章里,仅找到一例表示“月光不明”:
(9)是晚月影曚昽,天气颇闷。(〔民国〕张㭎《张㭎日记》)
从史料看,“曚昽”表示“日光不明”是核心用法,“模糊不明”并不是主要功能,至于“月光不明”应属个人偶然一用。
显然,“朦胧”“曚昽”经长期演变发展至今,已形成明确分工:“朦胧”词义逐渐扩大,引申义“不清楚、模糊不明”对主体没有任何限制,使用场合相当广泛。上世纪80年代,中国诗坛就曾经把一种语言风格隐晦的诗歌流派直接命名为“朦胧诗”。与之相比,“曚昽”的词义,一直未能实现扩张,其使用在当代剧烈萎缩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7版,虽保留“曚昽”词形,却注明是书面语,且没有提供现代汉语用例。《汉语大词典》“曚昽”条也只提供了一个现代例句:
(10)一条大路伸展向遥远的远方,两旁是被曚昽的薄雾笼罩着的树林。(柯岩《奇异的书简·追赶太阳的人》)
我们在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,以“曚昽”为关键词进行检索,仅找到10个例子,且多为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用例。这说明,“曚昽”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常用。与之相比,“朦胧”有超过1万例。据此推测,“曚昽”将来很有可能会被语义泛化的“朦胧”取代,这样可以减轻人们大脑储存、记忆区分两个词的负担,符合语言演化的经济原则。
),“汹涌”从“水”字旁。相关的“濛泷”“矇眬”等,以及前文讨论的“朦胧”“曚昽”,都是在这样的类比机制下产生的一系列词形。
语言的运用和发展,是各方因素动态博弈的历史:人们一方面通过整齐的类比,给汉字添加形旁、增加新字形,便于理解;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度类比带来字量增加,给识记带来负担。汉字简化,是后一因素占上风的结果。在《汉字简化方案》的指导下,我国发布《简化字总表》(以下简称《总表》)。历史上,汉字“蒙”,本义指一种野草“女萝”;引申出“小雨貌”,造出“濛”字;引申出“盲;目失明”,造出“矇”字。这样,“蒙”是古字,“濛”“矇”等几个后起的是今字。《总表》在汉字简化时,采用“存古废今”的做法,即只保留“蒙”这一最初字形,把今字都当成繁体字予以简化。像琼瑶的《烟雨蒙蒙》《情深深雨蒙蒙》,统一规范为“蒙”,不再写作“濛”。同理,下面这道小学语文中的易错题,大家可以来挑战一下:
(11)我立刻起来,揉揉ménglóng的睡眼,走进总理的办公室。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,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,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。
这是人教版、北师大版等多种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《一夜的工作》,选自著名作家何其芳的散文《回忆周恩来同志》。文中拼音代表的词义为“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、看东西模糊的样子”,虽与眼睛有关,但并不能写成“矇眬”,而应写成“蒙眬”。可见,汉字简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形声字的表意功能,使原先承担辨义作用的字形(后起字“矇”)被弃用,导致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不再同时提示意义(“蒙眬”中,仅“眬”有理据)。而意义相近的“朦胧”“曚昽”词形,却未受汉字简化影响,这无形中给当下词语使用者带来新的麻烦。
总之,面对“朦胧”义项事实上的扩大、“曚昽”实际词频的萎缩、“蒙眬”识记的高错误率,根据语言生活的变化和实际需要,适时加以动态规范和调整,势在必行。具体操作路径不外以下几条:一是效仿“蒙眬”,把其他几个一并简化成“蒙胧”“蒙昽”;二是恢复“矇眬”词形,与其他并行;三是废除“曚昽”“蒙眬”,只保留“朦胧”作为唯一词形。鉴于“朦胧”一词在“模糊不清”义项上搭配主体的广泛性,第三个思路似最为简捷。当然,上述想法需在全盘考量联绵词用法、异形词规范、汉字简化等诸多因素,权衡利弊后审慎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