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常识

知行合一最简单的解释是什么(一句话说清楚,能做到的不简单)

更新时间:2024-07-09 18:45:18

“知行合一”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内容,很多人都认为“知行合一”就是指你知道的要和你的行为保持一致,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,接下来的内容,小编带你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,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。

如果我们把“知行合一”看成你的认知要和你的行动保持一致?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,认知这种东西有高有低,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同的,经历不同,觉悟不同,教育程度也有不同,那这些不同的认知,到底谁的才是对的呢?

如果在错误的认知下去实践,做出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,那这样的知行合一又有什么意义呢?


可见,这里的“知”不是认知,那是什么呢?

王阳明说了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这是阳明四句教中的内容,就是说,人的心本来就是没有善恶的分别的,是因为我们人有了意念,这些起心动念中有我们的利益权衡,有我们的个人喜恶。

于是就有了善和恶的分别,符合我们利益和喜好的,我们就认为是善的,不符合我们利益和喜好的,我们就认为是恶。


但是人的良知是本性中存在的,这个良知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,是本自具足的,良知能知道善和恶,我们知道了善和恶之后,就要把意念中恶的部分消除掉,然后去做善的事情,这个过程就叫做格物。


良知的作用就是知善恶,知道了善恶,我们就要去为善去恶。因此“知行合一”的“知”就是良知。

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说: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”“心即是理,心外无物”,良知就是我们生命本身的内在觉知,它和天在一起,那就是天理,如见父自然知孝,见兄自然知悌,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。


人人皆有良知,你的良知已经被社会习气给遮蔽掉了,佛教叫做自性被尘蔽了,假如你的良知暗淡被社会习气所遮蔽,那么你的“知行合一”就是凡夫俗子的知行合一,如果你的良知是光明的,那么你的“知行合一”就是圣人的知行合一。


王阳明说,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圣人,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,只是光明的程度不同而已。


北大刘峰教授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,他说:”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宇宙高维智慧来到地球的,刚出生的时候,就像一个长满根须的千年老参,结果在成长的过程当中,我们的父母就拿着小剪刀不断的修剪,把那些根须,就是高维的智慧,都剪掉了,最后让这些孩子都成为了标准的,统一的,符合社会习气的统一标准的人”。


我们平常人的良知通常在社会习气的熏染下,从童年时期开始,在成长的过程中,就如镜子一样,不断的被蒙上灰尘。

因此“知行合一”的过程,就是不断的光复本性中良知的过程。


王阳明用他一生在实践他的学说,他告诉我们要听从向内求,去听从良知的声音,知和行是一件事,不能分成两件事。王阳明说:“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”

王德峰教授说到:我们所向往的美好的东西,就是我们行动的动力,所以“知是行之始”,而,然后你就去行动就让你去与所向往的东西融为一体,所以“行是知之成”。

明白了自己要做的事情,就应该去践行。

在这个过程中“致良知”,致就是听的意思,就是用心的去听自己心里的这个良知的声音,面对良知的召唤时,你不要辜负他,不要违背他,用诚意之心,诚实的去践行良知给予你的答案,不要欺骗自己,要坚定不移的在每一件事情上去实践,不断的在事情上磨练,最后使得自己的良知越来越光明。

王阳明说:“知之真切笃实处是行,行之明觉精察处就是知。”

当你带着美好的向往,不断的在事情上磨炼光复你的良知,又用你光明的良知去实践的时候,这样的“知行合一”,最终会成就你的内圣外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