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彳”读作chi4,“辵”读作chuo4
这两个部首都和行(hang2)有关,来看一下这个字的演变过程:
从图片可以看出,“行(hang2)”的本意是两条路相交的十字路口,引申为走、前进,读音为xing2.。
我们习惯以为双人旁和单人旁有关,实际上应该读作左行旁。
附:“亍”chu4,彳亍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;犹疑不定。
从“彳”的字多与行走、行为和道路有关,如:
德(de2):坦然获得,无愧于心。“道” 代表自然律,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;“德”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,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。
律(lv4):写入法典、供人们处事遵行的条文、规则、法规。
彼(bi3):前往千里之外的地方。
往(wang3):一心一意投奔贤明之君,归附安乐之国。
复(復)(fu4):出城门后返回。简化字以“复”合并“復”合“複”。
衔(xian2):名词,为了控制马匹的行进,横在马嘴里、两端系着缰绳的小铜棒。
卫(衛)(wei4):围绕城邑巡逻守护。古人称绕城巡逻为“韋(韦、围)”;称警戒护城为“衛(卫)”;称警戒河界为“巡”;称有目标的巡视为“逻”。
后(後)(hou4):脚被捆绑的战俘或奴隶,缓慢而不情愿地跟着前面的押送者。简化字方案以“后”合并“後”,而“后”和“司”同源,这也就是“司母戊鼎”改为“后母戊鼎”的一个依据。
可以看出,“辵”是“行”和“止(趾)”的合字,意思是走在大路上,隶书改圆笔为方笔,使很多字形更加符号化,“辵”也逐渐演变为“辶”。
当“辶”作为偏旁部首时被称为“走之旁”,意思和道路、行止有关。如
途(tu2):旅客在路边的客舍歇宿,古人称陆路旅行夜宿客舍为“途”,称水路旅行夜宿客舍为“涂”。
边(邊)(bian1):在罪犯脸上刺字,给犯人披上枷锁,并将其放逐到深山远疆。
逮(dai4):追捕罪犯,古人称目标明确地追拿罪犯为“逮”,称通缉搜寻在逃犯为“捕”。
进(進)(jin4):追逐鸟雀,急速寻捕犯人为“追”,称追兽为“逐”,称追鸟为“进”。
征(zheng1):中央朝庭派兵长途行军,讨伐不义之地,“征”是为了纠正一方错误而动武、出于正义而兴师问罪;“伐”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而进兵杀戮;简化字以“征”合并“徵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