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儿子小的时候,是一个胆子很小的小朋友。去游乐园,别的小朋友爬上爬下的玩滑梯,他却不敢自己爬上去更不敢自己滑下来,一定要妈妈拉着他的手。别人送了一个会唱歌会走路的电动小狗玩具,打开的那一刻他却吓的大哭。
在这些时候,奶奶总是摇摇头说,这孩子,胆子太小,不像个男孩子。听了这话我心里挺不舒服,孩子只是比较谨慎而已,小小的年纪都还没有定型,总说他胆子小算是怎么回事?
虽然我第一反应是维护自己的孩子,但是长此以往我也总在担心,孩子是不是真的太胆小,不够勇敢?
“害怕”就是懦弱吗?
我们一直以来似乎都存在一个误区,将“勇敢”和“胆子大”画上了等号,觉得孩子胆子大,什么都敢尝试,就是勇敢的表现。
勇敢的反义词是胆怯、害怕。害怕并不是懦弱的表现,相反,它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保护自己的一种能力。试想一下在远古时期的大草原上,一个人类的祖先远远的看到了一头野兽,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害怕。这种恐惧感会让他迅速的做出反应,心跳加速,血液中激素水平升高,肌肉紧绷,这一切都是为他迅速逃离野兽做出的准备。所以,如果人类丧失了对任何事物的恐惧感,将是有多么可怕。
有一项著名的实验,叫做“视觉悬崖”(Visual Cliff)实验。研究者制造出一个棋盘格式的图案组成的一个“视觉悬崖”,并在上面覆盖了玻璃,看起来好像是悬崖一般,但实际上却没有危险。研究将小婴儿放在“悬崖”的一侧,婴儿的妈妈在另一侧呼唤,而婴儿却始终不愿意爬过看起来有悬崖特点的一边。
这个实验虽说主要是验证婴儿已经具备了“深度视觉”的能力,但也能侧面反映出,面对可能的危险,即使是小婴儿也会本能的规避风险,保护自己。因此,“害怕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保护自我的一种能力。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“胆小”,不用担心,相反,应该高兴他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。
什么是真正的“勇敢”?
既然“害怕”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,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?
罗翔曾在对话节目《十三邀》中说:“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,勇敢是最稀缺的。”
《少有人走的路》书中说:
“勇气,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,而是面对恐惧时能坦然行动,克服畏缩心理,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。”
最近在看的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书中也有一段父亲阿迪克斯对“勇敢”的描述:
“勇敢就是,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,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,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。一个人很少能赢,但也总会有赢的时候。”
由此可见,勇敢并不代表不害怕,而是在知道有可能会失败,知道了自己的恐惧之后,依然能够直面恐惧,义无反顾的去做。即使只有1%的机会能成功,但只要去做了就不会后悔。
不要再强迫孩子“勇敢”
这样的“勇敢”,放在孩子身上未免有些太沉重。大部分情况孩子感到恐惧是出于本能。那么小的年纪,他们能不能了解自己的恐惧,能不能直面自己的胆怯?面对孩子的胆怯,我们父母能做什么?
曾经有一次带我儿子去游乐园玩,游乐园里有一个小型的儿童高空拓展步道,需要系上安全带和戴上头盔走一圈的那种。儿子一开始是觉得好玩所以想去玩,但一上去了之后就开始害怕了,一个是他觉得有点高,另外有一些需要掌握平衡的、在空中会晃晃悠悠的步道让他感觉很害怕。
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,我一直站在他的身边鼓励他,每当他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就立即为他鼓掌,夸他很棒。最终他居然淡定的自己走完了全程!虽然中途有好几次都想退缩,但在鼓励之下他依然坚持了下来,实在是太为他骄傲了。
勇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,像人类其他的美德一样,也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的。在一次次的害怕中,让孩子能够慢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,哪怕一次只进步一点点,最终去完成自己不敢去做的事情,这就是一种勇敢。
当孩子仍然恐惧的时候,千万不要勉强孩子,不要用“勇敢”去道德绑架了孩子,更不要因为孩子的胆怯和害怕去责怪孩子。慢慢来,静待花开!